清朝李渔《笠翁文集》中有云:“养生之诀,当以睡眠居先。睡能还精、养气、健脾益胃、壮骨强筋。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良好的睡眠对保持健康至关重要。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,数据显示:①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.2%;②#超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#;③六成以上90后觉得睡眠不足;④超六成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。在“世界睡眠日”来临之际,为唤起学生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,医学基础部在校园内开展睡眠科普宣传活动,让大家了解自身睡眠形态,熟悉助眠小策略,重视睡眠质量。
虽然睡眠如此重要,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关于睡眠却存在着各种误区。如许多人感觉喝酒、睡前剧烈运动有助于睡眠;认为打呼噜的人会睡得更香;觉得失眠睡不着不是病,没必要寻求专业治疗等,针对这些误区,医学基础部王燕老师在活动现场做了针对性科普。
首先,酒精会损害我们的睡眠质量、破坏正常的睡眠结构,容易导致早醒,喝酒不仅不能解决已有的睡眠问题,还会导致其他睡眠问题的出现。而睡觉前剧烈运动,会增强我们交感神经的活动,使得大脑过度兴奋而影响入睡过程。
同时,晚上睡觉打呼噜并不能使人睡得香,反而会引起第二天早上头疼、白天嗜睡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,长期打呼噜会导致高血压、血糖异常、认知损害、代谢紊乱、消化不良等多种身体问题,一定要予以重视。
此外,很多人觉得失眠睡不着不是病,其实,睡眠障碍对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。它不但会使患者精神萎靡、头晕脑胀、情绪失落,而且长期下去有可能发展成为抑郁症而自暴自弃、进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,特别是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和慢性病的人群,改善睡眠障碍必须要重视起来。如果自我调节不成功,效果不明显,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。
活动现场,通过填写睡眠量表自测、睡眠问卷调查的形式,使同学们了解自己的睡眠形态,明确睡眠的重要性与不良睡眠习惯的危害性。同时采用信息化手段,在各班级群发放电子调查问卷、睡眠质量自测表,扩大科普宣传受众面,提升志愿者们的科普服务能力和传播能力。
